仡佬族酿酒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酿酒技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传于贵州省仁怀市一带的民族古老传统酿造技艺。

它以当地红缨子糯高粱为主要原料,采集山中多味草本植物和小麦配比制曲,利用当地特有的赤水河水、独特的气候等,对酿酒微生物的产生、精化、增减发生作用,酿成酱香浓郁的白酒。

仡佬族酿酒技艺工艺复杂精细,古老久远,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和民族特色,现茅坝镇安良村等仡佬族村寨传承较为完善。

采药

采药

按照药材采摘时节,上山采取26种产于当地深山区的中草药,然后分别制成“干药”或“汤药”,用以配制酒曲之用。端午节前4月28日是药王菩萨之寿辰,是各类植物生长正处旺盛期,是采摘中草药的极佳时间,正好是小麦收割完的季节,仡佬族遵循自然条件的科学法则。
制曲

制曲

精选当地优质小麦,将小麦制成曲粉,把制好的中草药粉细后加入在曲粉中,拌合踩成曲块装仓发酵,故称端午制曲。曲块温度达65摄氏度,边上曲块61摄氏度,一般翻仓时间8一10天,稻草铺设均匀,以便排气和排放水分。8一10天第二次翻仓。四十天后,曲块出仓,曲块出仓后存放半年方可投入酿酒生产,曲药用传统工具,用石碾子碾细为宜,发酵好的曲药易碾碎,不好的不易碾碎。制曲是仡佬族酿酒技艺关键环节之一,包含拌曲,踩曲、入仓发酵、拆曲、贮存、磨曲等环节。
祭祀

祭祀

重阳下沙时节,选吉日早晨,由主传承人和仡佬祭师带领族人一起净身,换上干净服装通过三净亭(净身、净口、净心)后摆上香案,祭品和醢母酒料(拐枣、柿子、小米、桔子等),还要用升子装两升高粱,倒上酒,然后仡佬祭师烧纸上香,咒语作法,所有人手持举香点燃,祈祷出酒顺利,来年丰收,默许酿酒发出正念,本着酿给母亲喝的酒心态,然后跟着祭师一起三鞠躬,将香插上,上完香后将母酒料倒入木盆搅拌,后装入土陶罐,封存至窖房下一年使用,祭祀礼毕后回到酒甑位置将准备点燃柴火蒸粮仪式。仡佬族是遵从自然、讲究季节性、信仰传承的民族,酒对族人来说是九天天主的馈赠,用祭祀活动来表达信奉必敬的九天天主和酒神,一直传承至今,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仡佬族举办“煮酒祭”以示传承。
制酒

制酒

仡佬族制酒工艺包含下沙、润粮、蒸粮、拌曲、发酵、上甑蒸馏取酒等工序, 每一道工序分若干细节。“沙”是因仁怀境内所产红缨子糯高粱特征细小而色红, 即称“沙”。在制酒过程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的酒品质有 所不同。仡佬族酿酒技艺是采用颗粒饱满无破碎的红缨子糯高粱,又称“捆籽酿造法”。
贮藏与渗合

贮藏与渗合

严格遵循仡佬族酿酒技艺及传承要领,根据各轮次酒质,首年进行大渗合(盘 勾),使初具风格,风味,然后装入大溶器,在自然环境中存放达到时间,然后 再轮回到地窖中用非遗土陶罐贮存待醇化和酒体完全老熟后,再根据产品质量标 准、口感、香气进行微调。
检验与包装

检验与包装

成品酒经检验合格,按包装要求出厂,进入市场。 雄正酱香酒精选赤水河畔红缨子糯高粱、小麦、水为原料, 利用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 严格遵守仡佬族酿酒技艺,从原料、生产、贮存到出厂至少需要五年 时间。

2019年,仡佬族酿酒技艺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名录。雄正酒业创始人张再彬先生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仡佬族酿酒技艺传承人。

2021年,雄正酒业旗下品牌“雄正酱香酒”被贵州省商务厅评为“贵州老字号”。

honor_feiyi  honor_lzh

仡佬族酿酒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再彬,祖籍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岩滩村十组69号,是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仡佬族酿酒技艺非遗传承人、贵州省仡佬学会副会长、雄正酒业创始人。

张再彬先生生于仡佬族酿酒世家,祖辈世世代代都会酿造酱香酒。1998年,张再彬先生秉承祖业,继承和发扬“张氏老酒坊”并创立雄正酒业。

作为仡佬族酿酒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再彬先生坚持使用传统工具手工酿造,坚持草本植物制曲、净身祭祀的传承,坚持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酿酒古训。二十余年,秉承一辈子、一件事、一瓶酒的理念,亲自调制了一款高品质酱香酒——雄正酱香酒,还原了酱香酒本来的味道,以此为载体全面推广仡佬族酿酒技艺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zzb